2月24日,龚恩寿(左二)和“青龙镇柏杨社区花灯队”一起排练花灯戏。
77岁的龚恩寿是贵州德江县人,德江花灯戏民间艺术家。他学习花灯戏的时间,已经超过了50年。在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中,龚恩寿俨然是花灯戏的“活戏谱”,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可以完整演唱十余个花灯戏剧目的传承人,龚恩寿是当之无愧的“传灯者”。德江花灯戏是中国花灯戏的主要支系之一,起源于唐宋之间,风行于明清,是一项介于灯、戏、舞之间的民间艺术,是集民俗、宗教、歌舞、民歌、杂技等艺术为一体的方言类民间表演艺术,多数剧目均由民间艺人自编自导,不仅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,还被誉为“民间戏剧文化的百科全书”。2006年5月20日,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春节是龚恩寿最高兴的一段日子。从大年初六到十五,龚恩寿每天都在四处“巡演”花灯戏。也只有在每年的这个时候,他的身边才会堆满了人。在此之外的多数时间,龚恩寿和其他的花灯戏爱好者都是孤独的。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,花灯戏的传承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龚恩寿和当地的二十多个花灯爱好者一起组建了“青龙镇柏杨社区花灯队”,借着过年的时候四处表演,宣传花灯,同时也教年轻人和小孩一起学花灯、跳花灯,传承花灯艺术。 “花灯戏是个好东西,它的内容都是教人向善,同时祈求国泰民安。让花灯戏能够灯火相传,不在我们这里断了根,就算是我们对得起先辈了。”龚恩寿说,“但是,由于很多花灯戏剧目都是声口相传,从未整理成文字和书籍,在传承人相继离世之后,许多优秀的花灯剧目也将成为绝唱。”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